明仁宗在位不足一年,为何能名垂青史?只因他解决了4个政治难题

2023-07-01 16:56:32     来源 : 历史有悲有喜

明仁宗朱高炽乃是明成祖朱棣长子,其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,在他儿童时代,他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。

其人心宽体胖,虽为嫡长子,却不得朱棣喜爱,朱棣因常年征战,更喜欢肖似自己的二子朱高煦及三子朱高燧。

因为朱高炽喜静厌动 ,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儒家思想,明成祖朱棣就认为此子性格懦弱不堪大任。那么,被朱棣如此嫌弃的朱高炽,为什么仅仅在位一年还能名垂青史呢 ?被谥号“仁”呢?


(资料图片)

据史料记载朱高炽并不懦弱,相反,此人决策果断,体恤下属,关心民生,爱护亲友,是个皇家中难得的有情之人。

这种仁义之情更体现在他在位时做出的种种决策上,《明史》对朱高炽的评价是:在位时间不足一年,用人行政,善不胜书。假使老天能让他多活几年,涵濡休养,德化兴盛,绝对可以与汉朝“文景”之治相媲美。

明仁宗的轻徭薄赋

历史上明成祖多次出征蒙古,造就了永乐盛世,但是只知征战的朱棣可没空管过国家,都是甩手给他的大儿子朱高炽做的。

他只知自己要征战要军饷,这就造成了在永乐年间的,虽然经济空前发展,但国库空虚啊。朱高炽一直想要把国家的财政给治理好,但是朱棣从来不能理解,觉得大儿子能力有限,所以他更加偏向二儿子。

更甚至,朱棣曾有过想要废太子的心思,但是众大臣一直觉得朱高炽德行出众,治理国家的能力是其他两位皇子远远不能相比及的。

像朝臣解缙、黄淮和尹昌隆三人,他们三人都一致支持金忠的看法,黄淮和尹昌隆都主张“立嫡以长”,而解缙也说:“皇长子仁孝,天下归心。”后来又强调“好圣孙子!这才让明成祖朱棣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。

实际上朱高志在建国时,主掌财政大权 ,他自己在太子时,也是两袖清风 ,主张由奢入俭。有一次二皇子不相信他如此清廉,二皇子为了博得朱棣的欢心,怂恿大哥和三弟一起筹集军饷 ,每人两千两黄金 。

对此,朱高炽苦不堪言 ,他直言称二弟休要勉强我。朱高煦不同意 ,朱高炽只能回去向王妃求助 。

王妃听言,直说皇家欺负人说家里都穷成什么样子了 ,王府一直是自己用嫁妆贴补的。朱高炽满面羞愧,只能去大街上卖家当 ,一直为百姓蒹葭话觉得朱高炽两袖清风 。

后来朱高炽,登上皇位后也是如此 。他选用贤臣,削汰冗官,对郑和下西洋扬耀国威的举措下令禁止 ,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。

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,开放一些山泽,供农民渔猎,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,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,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,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、强盛的时期,也是史称“仁宣之治”的开端。

刑罚上的宽刑平狱

朱棣靖难成功后,出于巩固其统治,刑法颇为严苛,尤其对不愿归附自己的建文遗臣进行了残酷迫害。朱高炽即帝位后则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。

朱高炽曾在床前召见大学士杨士奇、杨荣、金切孜,曰:“比年法司之滥,朕未尝不知,其所拟大逆不道牲牲出于罗织煆炼,先帝数切戒之。

故死刑至四五覆奏,而法司略不留意,甘为酷吏而无愧。自今凡审决重囚,卿三人同行审决。”

朱棣以及朱高志的爷爷朱元璋,对于刑法过于严苛 ,抵制靖康之难,使他大肆捕杀彝族那些支持明徽宗的官僚,同时政治上一片黑暗 ,人人自危。

而朱高炽在太子时期就为人十分宽厚,体恤下属,被称为一代圣君 。当时他就常常向自己的父亲朱棣谏言,他认为统治不在于血腥,应该以仁德服人 。这又加深了朱棣对朱高炽的偏见,认为他过于软弱 。

后来朱高炽登上皇位后,对冤假错案进行了一系列的平反,当时被称为读书种子地方孝孺,被朱棣给灭了十族,使得天下读书人敢怒不敢言 。

朱高炽登基后 进行了三司会审,平反了这些冤假错案 ,赢得了天下读书人的心 ,消除了受冤之人的怨恨, 诗 明朝的统治进一步得到稳固 。

吏治上的改组内阁

我们都知道,内阁是明朝特有的 官僚制度,他直接受命于皇帝 ,因为在明朝是没有宰相的,所以要有内阁,商议政事 。

当时内阁的组成是由一些 官阶不足五品的官员组成 ,原因在于当时朱棣害怕这些大臣们权力过于集中,而威胁到皇帝专制 ,为了制衡内阁的权势而颁布的条令 。

一个区区五品的官员,如何去号令底下的官员听从命令,一直是朱棣难以解决的问题 。朱高炽在太子监国时期就已经有些想法,但因为这事,朝政的体系问题,他当时还没有权势可以做 。

兼职这个制度在我们现代已经不陌生了 ,但我们难以想象这个理念是由一个皇帝而提出来的 ,朱高炽为了提升他们的官阶,但又不能让他们的手中权势过于庞大 。

于是,他提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内阁工作,但是可以出任一些无实权的 但是高品阶的官位。如此不就解决了内阁成员下达命令儿,底下官员出现不服的状况了吗 !

朱高炽的政令往往都体现出了他实行“仁政”的一面,他一直以唐太宗来自省自己 ,就像兼职政令的提出,解决了明成祖在内阁制度上的不足 ,也进一步地稳固了明朝的统治 。明仁宗政策的有效性是有目共睹的 ,所以后世对他的称赞,也是理所当然的。

改变官场风气

明朝酷吏,那是在历史的潮流中都是出了名 ,而且明朝无论从服装还是整体的风气来讲,都是显得很沉重 ,更不要说在朱元璋和朱棣的统治下的官场,那基本就是死气沉沉 。

朱元璋想提拔一个有才干的官员,听闻他家中十分贫穷 ,为人清廉,朱元璋赐下了一个三进三出的大宅子 。有一天,朱元璋想去看看被自己奖励的官员,现在的生活状况如何 。

于是微服私访 ,刚到门口就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人,从外面挑水进宅子,朱元璋以为是他们家的佣人 。

他上前,想要询问官员是否在家 ,就看到面前的人,惶恐的下跪 ,结果就是官员本人。朱元璋大感吃惊 ,官员痛哭流涕,请朱元璋收回宅子 。

朱元璋连忙询问,你为什么只想住茅草房 ,而不要这豪宅 。官员声泪俱下 ,臣以前只有一间房子 ,尚能照理 ,现在这三进三出的大宅子,臣一人实在无能为力 。

朱元璋又问,那你们家的下人呢 。官员嚎啕大哭 ,臣的俸禄上只能奉养臣一人,实在无闲钱,聘用下人 。

朱元璋回宫后查询利禄 ,才发现当初为了不让官员中饱私囊,所以俸禄定得尤其低 ,而且一般赏赐也只赏赐一些不动产全无金银。这就是在朱元璋手底下的官员,即使自己吃不饱饭,也不敢向皇帝反映 自己的难处。

所以朱高炽体恤官员的不易,一登上帝位就废除了一大批朱元璋在位时所定下的残忍刑罚,还提拔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官员,把一些德不配位的人给逐出了官场。

最重要的是,朱高炽还创立了巡按制度,每年都派专门负责的人去核查吏治、监督官员。这样即使在仁政的实行下,官员也难以出现庸才,大明朝的官场很快就焕发了生机,为后世君主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。

明仁宗一生的政令都离不开一个“仁”字 ,他认为只有仁政施行于下,国家和民众才能富强 。他反对自己爷爷和父亲的暴政 ,即使在太子位时艰难的处境,也从来没有违背过自己的意愿去附和朱棣的政策 。

受过他恩惠的明朝官员 ,在明后期一直为明朝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 ,只为报答明仁宗在位时的君恩。由此可见,明仁宗虽在位短短一年,却能够达到千古留名的效果,离不开他,这些“仁政”的施行 。

标签:

推荐文章

最新资讯